“治水在心,你我同行;美丽浙江,有我青春!”这是现服学院学子在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中发出的心声。
近日,为积极响应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,为认真体会浙江省委提出的治污水、防洪水、排涝水、保供水、抓节水的“五水共治”中心工作,现代服务业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,在学院毛旸昊老师和德清县相关治水专家带领下,对德清县开展了题为“调研‘五水共治’,体会‘美丽浙江’”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,激发了大学生们为建设美丽浙江的豪情。此次活动受到了新华网浙江频道的关注。
五水共治 治污先行———调研第一阶段感受
在调研第一阶段,德清县环保局的专家接见了该校社会实践服务团的大学生们。专家介绍了德清县的水情:德清县水系属太湖流域,域内水网密集,总体上可划分为东苕溪水系和运河水系两大水系。境内以东苕溪为界,西部为东苕溪水系;东部为平原河网区,河港纵横交错,属运河水系。全县现有河道1211条,总长1706公里。专家说,水是德清人的命脉,不能污染。
接着,指导老师带领这批大学生来到了德清衡丰污水处理厂。同学们认真考察了生活污水处理的每一步处理工序,详细请教了该厂高总经理多个疑难问题,并就污水处理在“五水共治”中的重要意义与之交流探讨。
调研第一阶段下来,社会实践服务团的学生们对“五水共治,治污先行”有了深刻的认识。
图1 同学们在德清衡丰污水处理厂听取专家讲解污水处理原理
保障供水 防洪排涝———调研第二阶段感受
在调研第二阶段,社会实践服务团的同学们考察了德清的对河口水库,深化了“保障供水防洪排涝”的感受。
首先,对河口水库监测站的工作人员,细致地讲解了关于水质监测的具体指标、水库的整体情况等,使同学们了解到很多新的水知识。同学们还与工作人员就供水这一点进行互相讨论,各抒己见,气氛非常活跃。
接着,带队老师和水库负责人,又带领同学们来到对河口水库的堤坝上,实地考察,采集水样。对河口水库是德清全县人民的主要饮用水源地,为了让千家万户喝上放心水,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,对河口水库开展了“绿水青山”保护水源活动,今年,更是以“五水共治”为契机,成立了对河口水库警务站平台。
听了监测站工作人员的解说,看了对和口水库的实样,同学们对对河口水库在供水节水方面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,对“五水共治”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理解。
图2 同学们在对河口水库监测站听取专家讲解如何对水质进行监测
排污清淤 生态才美———调研第三阶段感受
在调研第三阶段时,社会实践服务团来到东苕溪,这是条为杭州三分之一的居民提供饮用水的河流。据了解,多年来,东苕溪每年汛期因洪水过境,从上游夹带的泥沙大量淤积在河床,加上前些年个别沿岸石矿企业较多,偷排、直排污水,加剧了河道淤积,河水日益浑浊,河道行洪能力大为减弱,直接影响汛期防洪安全。
德清环保局专家稽浩翔告诉同学们,如今,为了让东苕溪这条“母亲河”再现清丽之容,湖州市委、湖州市政府去年就决定:提前实施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。于是,德清县和有关县区联合在东苕溪开展了溪导流、港清淤的活动,这样能基本恢复河道行洪和引水能力,改善区域水环境状况。同学们一边听讲解,一边走在这条东苕溪河道的两岸,看看清水,想想治水,深感美丽河山,必须有青山绿水来作基础。
蓄水分洪 湖地有功———调研第四阶段感受
当调研进入第四阶段时,社会实践服务团大学生们来到德清县下渚湖。这下渚湖是个4A级景区,属太湖东苕溪支流湘溪流域,水源来自天目山溪,经余英溪、湘溪渠入湖,再汇入东苕溪,注入太湖。
下渚湖源出湘溪,起着蓄水、分洪、调节水位的作用。在德清县“五水共治”中也是具有重要地位。同学们在下渚湖湿地公园清新自然的环境里不断浏览,不断赞叹,同时深深感受到,对“五水共治”一定要有全方位的认识。
企业参与 共同治水———调研第五阶段感受
调研第五阶段,是浙江树人大学社会实践服务团大学生们访问治水企业、收集治水资料。
同学们们访问了知名投资专家——浙江诚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昊葵先生,与他共同探讨企业如何积极参与“五水共治”。胡董事长从投资者的眼光,畅谈了“五水共治”,他说,企业应该发挥也必须发挥作用,使之成为治水的好企业。胡先生的讲话,使本次调研拓宽了新的思路。于是,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又去调研了德清县一些优秀的治水企业,如浙江欧诗漫生物科技公司等。
最后,同学们分头进行国内外关于治水文献信息收集、治水调研资料整理等工作,相互在网上进一步进行交流和讨论,并从当代大学生的视角,踏踏实实地把暑期调研、学习、感悟的理论知识、职业规划、人生哲理等进行了客观总结和理性提升。
赴德清调研活动告了一个段落,现服学院参加社会实践服务团的同学们都感到收获很大。有个学生深有体会地对带队老师说:我们浙江,古有大禹治水,今有“五水共治”,省委书记夏宝龙最近又提出:要利用“五水共治”有利契机,推动美丽浙江建设。我们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学好知识,为今后参与建设美丽浙江,做出我们的贡献!
新华网浙江频道全文报道地址:http://www.zj.xinhuanet.com/newscenter/science/2014-07/14/c_1111599524.htm